尋
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的四十八小時,你會做些什么?
這個問題突兀地擺在了這位六十八歲的世界頂級美食評論家面前。此時,不同于小說和劇本里常見的情節(jié),他想的不是該怎么與家人、朋友共同度過這最后的時光,也不是向親友表達遲來的愛或歉疚,更沒有回顧和反思這一生的得與失。他心里在意的只有一件事:一個魂牽夢縈的味道,是他的終極美味,但他想不起來了。在腦海里,在內(nèi)心深處,在近七十年的記憶里反復(fù)尋找無果,這個味道已被神化,仿佛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真實的事物。
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,如沙漏里的沙,在不斷的回憶中也穿插著視角的切換。小說在以第一人稱敘述展開的同時,也通過他人的角度,從側(cè)面再現(xiàn)了主人公的一生。在門房太太的眼中,他是令人反感的“有錢人”。他的子女認為他是個不負責(zé)任的父親,是殘忍的暴君,愛著他,渴望得到他的愛,卻又因為他的冷酷無情而對他心生怨懟。他的妻子在明知得不到回應(yīng)的情況下依然深愛著他,此刻為他悲傷哭泣。他的傭人猜測他不是在尋找某道菜肴而是在思念一位漂亮的女士。他的情人們也并不真正喜歡和認可他……
他用畢生的足跡勾畫出了一幅世界美食地圖,而他苦苦搜尋的卻多數(shù)是他童年和青少年的記憶,一些平凡的食物。祖父母的拿手家常菜,姨媽菜園里的番茄,因為迷路偶然闖入的農(nóng)場里的生蠔、蘋果燒酒和蘆筍……尤其是他的祖父母,是他心目中可愛的人,也是他人生中多數(shù)溫暖的來源。而關(guān)于他后來的生活,卻仿佛是一片空白,從來沒有一家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的場面,從來沒有與愛人、兒女一同烹飪的溫馨和喜悅。他唯一器重的侄子,也只不過是善于逢場作戲,盡力討好他而已。他在他的領(lǐng)域是權(quán)威,是風(fēng)光無比的君王,而在他的心靈深處卻如此貧瘠。他一邊追尋,一邊否定自己所追尋的。
故事的最終,他頓悟了,那個味道是油炸小甜果,不是糕餅店賣的,不是高級餐廳里的,而是超市貨架上,裝在塑料袋里的油炸小甜果,他以久違的灑脫,享受著他生命中最有意義的東西。加工的面皮,掉落的糖粒,一個美食家吃遍各處精心烹飪的頗有章法的美食,臨終時卻惦記著這樣一種隨意到粗制濫造的食物,實在是極具諷刺意味。他在滿足中,結(jié)束了生命的旅途。
這是否說明,他一生的方向都是不正確的,背離了自己內(nèi)心的?我們能避免自己也變成這樣嗎?
這本小說的寫作手法像散文,寫的是美食,但探討的更多是人性。法國也是一個講究飲食的國家,一飲一啄,帶著盛大的儀式感。飲食文化的浸潤中,“吃”也不僅僅是吃了!拔缚凇笨偱c野心相關(guān),“品味”總與格調(diào)相關(guān)。
小說的主人公有顯而易見的弱點,他虛榮,貪婪,欲望像個無底洞,想要吃遍天下,掌控美食界。求取功名本沒有錯,但是把名利作為精神寄托,終會陷入虛無。他知道他刻意屏蔽了一些心聲,卻沒有去直面自我,而是繼續(xù)背道而馳,最后才意識到自己窮盡一生所追尋的,與內(nèi)心的聲音簡直是南轅北轍。就像我們被時代的潮流裹挾,內(nèi)心的空洞,被販賣的焦慮情緒填滿,從而忘記了初心,甚至開始嘲笑自己的初心,嘲笑它的單純。或許這也不是出于本意,只是固執(zhí)地認定“應(yīng)該這樣”、“應(yīng)該與大多數(shù)人一樣”或“應(yīng)該呈現(xiàn)出光鮮亮麗的樣子”。是在走一段彎路后重新走上曾經(jīng)想走的路,還是將錯就錯順便看看另一條路上的風(fēng)景,現(xiàn)實不像小說那么絕對化,也許有時很難選擇。作為普通人,只能希望自己在路的盡頭不要一無所獲,不要悔不當初。
小說里,主角的外孫女感到疑惑,人們以為孩子什么都不懂,“難道大人以前都沒當過小孩嗎?”她天真又通透,認為大人們的不開心都是因為愛了不應(yīng)該被愛的人。這讓我聯(lián)想到了《小王子》里的“大人”,“那些大人就喜歡數(shù)字”;蛟S書本都是相通的,小王子也在迷失,在找尋。追尋生命的意義,是一個永恒的課題。
我們的一生中,注定扮演許多個不同的角色,必然不會只追尋單一的事物,單一的意義。想得到的太多,眉毛胡子一把抓,也許不知不覺就成為了自相矛盾的生物。需要適時思考一下,自己在尋找什么,想要找尋的又是什么。大千世界,蕓蕓眾生里,還能把自己找回來嗎?
PS:《終極美味》是法國作家妙莉葉·芭貝里的小說(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絕版,可以從圖書館借閱,我看的這本是“輕度污漬”的二手書)。文風(fēng)比較輕松易懂,但讀著讀著很容易懷疑自己在看關(guān)于食品或餐廳的軟廣告……
以上感想僅代表個人觀點,我甚至沒有去扒拉網(wǎng)上其他人的書評作參考,就信馬由韁(劃掉,其實還是很放不開啦)寫起來了。所以如果對本書有過度解讀或理解偏差的地方,還請大家多多包涵。